當前位置:往期回顧

荊州市濕地保護與修復新聞發布會

發布時間:2023-02-17 18:05

來源: 荊州市人民政府網

字體大?。?/span>

主持人:

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濕地作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濕地保護的重要指示要求,進一步健全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持續加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全力將城市濕地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空間,我市濕地生態全面向好,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本次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宋文杰同志、市城管執法委副主任游敏同志、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何海硯同志,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我市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

應邀參加新聞發布會的媒體有:湖北日報、湖北廣電臺,極目新聞、荊州日報、荊州晚報、荊州發布、荊州廣電臺、荊州新聞網、云上荊州、荊頭條等新聞媒體的記者朋友們。歡迎大家。

首先,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宋文杰同志介紹我市濕地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宋文杰:

同志們,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大家好?,F在,我就全市濕地保護現狀、保護成效等情況向大家作簡要介紹。

荊州市湖泊濕地資源非常豐富,是湖北省濕地大市,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全市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160條,主要河流長度1095公里,其中長江自西向東橫貫荊州全境,全長483公里,江漢運河全長67.22公里,荊州境內長27公里,納入省保護名錄的湖泊有184個,114座水庫星羅棋布,在天然濕地中,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45個。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為引領,圍繞加快推進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著力打造平原區域江河湖濕地群保護修復新樣板,全域規劃、全面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工作。2019年以來,我市先后建立了30個國際(國家、省級)重要濕地、國家級(省級)保護區、森林(濕地)公園。這些保護地的建立,使濕地生態功能日益完善,形成了濕地分級保護管理體系。目前,全市濕地面積39.03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7.68%,濕地保護率達到56.18%。特別是2022年公安崇湖晉升為國際重要濕地,荊州濕地保護修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實踐中鞏固新階段濕地保護與發展的成效。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目前,我市擁有國際重要濕地2處,是全省市州唯一。國家級重要濕地2處,省級重要濕地2處,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鄉村小微濕地4個,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個。為建成平原區域江河湖濕地群保護修復新樣板,我市申報的“長江荊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獲得批準,成為全省市州唯一,荊州歷年來最大的單體項目,規劃實施四大工程,共10類二級工程,合計39個重點子項目,總投資72.16億元,項目涉及濕地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生態環保等工作內容。

二是堅持規劃引領濕地保護工作。為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宏觀把控全市濕地保護和利用,我市結合荊州濕地保護實際,組織編制了《荊州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荊州市長江防護林保護體系規劃》《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濕地類型示范總體規劃》等規劃。指導各縣市、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科學編制了《石首市濕地保護利用規劃》《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22—2029)》《石首三菱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荊州菱角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公安崇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等規劃。通過全面實施《湖北荊州濕地保護和利用總體規劃(2016-2025)》等規劃,系統開展濕地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

三是統籌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和利用。全面堅持保護優先、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和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加強系統性保護,研究制定政策和相關管理措施,分級分類保護修復好濕地,另一方面,加快推進科學利用,在符合濕地保護要求的前提下,鼓勵單位和個人開展多種形式的利用活動,有效發揮濕地多種功能,做到保護與利用“雙贏”。同時強化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濕地保護主體責任,壓實自然資源(林業)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統籌建立部門間濕地保護協作和信息通報機制,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是科學生態修復保護提升濕地生物多樣性。加強項目資金投入力度,推進實施生態補水、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環境治理等三大項目,努力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維護濕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積極在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開展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麋鹿等珍稀保護工作,帶動珍稀瀕危動物野外種群重建保護工作。目前全市濕地植物共162科1077種,野生動物共113科385種,其中野生鳥類從2018年的289種增長到現在的335種,麋鹿從最初的64頭發展到2500頭左右,生物多樣性保護效果明顯。

五是全面構建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出臺《荊州市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使洪湖國際重要濕地的管理有章可循;制定《荊州市實施河(湖、庫)工作方案》,對全市184個重要湖泊的保護實行各級首長負責制,形成目標責任管理體系。制定實施《荊州市長湖保護條例》,標志著長湖濕地保護進入一個新時期,實現了對長湖濕地保護可持續發展。制定《全市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方案》,將濕地保護管理納入林長制績效評估考核,健全完善了濕地資源保護發展長效機制。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使全市濕地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科學確定濕地功能,實施負面清單管理,禁止擅自征收、占用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部門聯動開展濕地周邊環境專項整治行動,有效地預防和打擊各類破壞濕地及其生態功能行為。

六是引導全民參與推進濕地保護新機制集成。加大《濕地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公眾對濕地的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愛護濕地、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以“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為契機,積極深入社區、鄉村、學校、景點、市場等場所開展保護宣傳教育和培訓活動,向公眾科普宣傳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廣大市民的濕地保護意識。制作《生態荊州大美濕地》精彩系列短視頻,舉辦“自然資源·美麗荊州”攝影比賽活動,展示荊州濕地保護工作成果。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當前,正值全市上下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決策部署,奮力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新征程的重要時期,我們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進重要生態保護和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認真踐行“兩山”理論,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再續濕地保護與修復精彩,為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供綠色支持。

謝謝大家。

主持人:

感謝宋局長情況介紹。下面請市城管執法委副主任游敏同志介紹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情況。

市城管執法委副主任游敏: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的關心支持。下面我簡要向大家介紹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情況。

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圍繞荊州古城的三條河流(護城河、太湖港河、荊襄河)而建,流經區域涉及荊州、沙市2個縣級行政區、11個村及一個農場,總面積為469.41公頃。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類型獨特,水質優良,人文景觀優美,生物多樣性豐富,共有維管束植物501種,脊椎動物20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3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2種,還發現了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危等級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工作,以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為基礎組建荊州市園林綠化中心。為加強濕地保護,我們制定了《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關于加強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的通告》等規范性文件,明確將濕地公園建設納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依法享受相關政策支持。統籌使用財政資金,支持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重點項目建設,截至目前濕地公園建設結合世行貸款項目投入資金5.02億元;整合住建、農業、交通、水利、環境等部門項目資金4.68億元。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劃定生態紅線。劃定了公園生態保護紅線,設置界碑20塊,界樁100個。嚴格項目審批,堅決杜絕不符合生態要求的項目落戶濕地公園及其周邊地區。

二是重拳防治污染。全面實施河湖長制,按照實現“水清、河暢、堤固、岸綠、景美”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落實濕地公園范圍太湖港、護城河、荊襄河河長制工作。

三是嚴打違法行為。組建10余人的志愿者巡查隊伍,開展日常巡護活動。并聯合城市管理、自然資源、水利湖泊、農業水產、市場監管、森林公安等部門,查處各種違法、違規活動。先后在濕地公園范圍內督辦整改多個涉嫌影響生態環境的開發項目。排查督辦整改“綠盾2019”問題線索共65處。

四是高質量恢復濕地。通過世界銀行貸款、中央、省級獎補和自籌資金6000多萬元,疏浚溝渠23萬立方,惠及護城河及上下游水系約11公里;投資8000余萬元,分別打造護城河兩岸、荊襄外河東西兩側生態駁岸綠化帶,栽植香樟、紫薇、桂花、垂柳、水杉等10余種喬木。通過開展生態修復保護,濕地公園野生動植物從88種增加到了135種。

大力弘揚濕地文化。在明月灣設置濕地植物展示園約3公頃,布設植物、鳥類、魚類、荊州水文化和三國文化等內容的宣傳小徑和宣教長廊;設置戶外各類標識標牌350余塊,構建了完整的濕地宣教基礎設施;編印《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鳥類畫冊》近千冊,濕地保護倡議書、生物多樣性、濕地宣傳、濕地知識等知識折頁近5萬余份;結合“世界濕地日”“愛鳥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開展形式多樣的保護濕地和野生動植物的重要宣傳活動;開通了公園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央廣網、濕地中國、湖北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湖北環荊州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資源、建設工作及成果進行宣傳報道。

六是強化科研監測能力。投入200余萬元購置了各項科研監測設備,包括視頻監控系統、空氣質量監測儀、單雙筒望遠鏡。建立濕地公園生態監測平臺,設水文水質監測點5個,植物監測點8個,鳥類監測點8個,對各監測點進行實時監測,定期進行監測數據統計分析,制定詳實地保護計劃。分別為荊襄河、柳門泵站、明月灣等3處保護管理站和景湖社區管理點,安裝了25個生態視頻監測平臺,實現了濕地公園監控全覆蓋;完善了技術檔案及監測巡護資料庫,實現了有害生物、水質、氣象以及水文等濕地資源監測數據部門共享。同時與省市相關科研組織合作,開展環古城國家濕地公園水質監測和水生植物、鳥類資源等研究,對濕地公園生態進行科學保護。

謝謝大家。

主持人:

感謝游敏主任的介紹。下面請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何海硯同志介紹洪湖濕地保護情況。

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何海硯: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下面我將洪湖濕地保護情況向大家進行介紹。

洪湖保護區始建于1996年,2000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4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1412公頃,是以洪湖大湖為主體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是以水生和陸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組成的濕地生態系統、淡水資源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以及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以拆除圍網、退垸還湖(還濕)、綜合執法、全面禁捕和生態修復為重要抓手,洪湖生態保護與流域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天然濕地面積增加。通過拆除圍網和退垸還湖,增加了天然濕地面積34.67萬畝,占洪湖水域總面積的56%。天然面積的增加,為水生生物恢復提供了足夠的生態位,解決了濕地景觀、資源的破碎化問題,為洪湖生態恢復奠定了基礎。

二是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在洪湖棲息繁衍的候鳥日益增加。2015年—2016年洪湖拆圍前,全省鳥類同步監測,洪湖平均每年越冬候鳥僅5000只左右。拆圍后,2017年-2022年,洪湖每年平均夏候鳥達3萬只以上,冬候鳥達10萬只以上,留鳥超過1萬只以上。近年來,洪湖魚類種群數量快速增加,據中科院水生所調查,2019-2021年共記錄到魚類60種(其中新增5個新品種),相比2004年(42種)增加了30%。魚類個體也從小型化向大型化發展(經常發現20公斤以上的魚)。

三是珍稀物種回歸。洪湖珍稀物種回歸,再現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青頭潛鴨50多只,占到全球數量的近5%左右。國家二級保護鳥類花臉鴨4000多只、小天鵝1300多只。同時還現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粗梗水蕨、野大豆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野蓮恢復面積萬多畝。

我們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拆除洪湖養殖圍網,漁民離湖上岸,清理湖區固廢。按照省、市統一部署,在洪湖市和監利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洪湖養殖圍網拆除任務,共拆除圍網面積18.7萬畝,對洪湖水域內全部9950畝珍珠養殖設施予以取締。對洪湖保護區482.9萬根斷樁、357.8萬米亂網、398條沉船進行清理,實現了“拆徹底、清干凈”的目標。同時,按照“一套住房、一個工作、一份保障”的要求,收購漁民座船1559艘,安置漁民3512戶,12295人。解決安置住房1462套,對年滿60歲漁民發放生活補助。從此讓洪湖從過度養殖時期進入休養生息階段。目前,洪湖真正再現“洪湖水、浪打浪”美景。

二是認真落實洪湖湖長制,綜合施策打造最美洪湖。落實了省、市、縣、鄉(鎮)四級洪湖湖長責任,認真組織開展洪湖湖長巡查工作;開展洪湖湖區和岸線環境整治、“消劣減五”洪湖水質提升等生態修復工作;按照省政府洪湖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會要求,有力推進洪湖退垸還湖(還濕)工程,共完成退垸還湖面積1676萬畝,按照市政府“雙優化”方案將退垸保留區4.5萬畝收歸國有,在生態保護修復基礎上進行科學生態種養,努力打造洪湖生態廊道和最美岸線。

三是實行科學管理,保護洪湖生物多樣性。開展科學監測。2019年至2021年開展了為期3年的科學考察,完成了《湖北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重點開展了洪湖沉水植被種子庫調查研究、洪湖沉水植被恢復力評估研究、洪湖湖內外水質對比監測研究、外來物種普查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為洪湖保護區有效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實行全面禁捕。洪湖從2018年7月15日起開始實施全面禁捕退捕。近兩年共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4萬多,執法船艇4770艘次,執法車輛1590輛次,水巡護里程累計達20.5萬公里。共收繳漁具漁網6631件,網片長度達50多萬米,處理“三無”船舶43艘。防控外來物種。使用中央財政林業補助及水污染防治資金2000多萬元進行了水葫蘆、水花生等外來物種的打撈,共打撈鮮重30多萬噸,有效遏制其泛濫。開展增殖放流。爭取三峽工程后續項目資金552萬元,連續三年開展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主要以投放濾食性、肉食性魚類為主。2018-2020年共投放魚苗1.2億多尾,28萬多公斤,有效補充了洪湖魚類資源,優化了魚類結構。

四是積極謀劃爭取項目,大力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2019年以來,我們爭取上級發改、林業、環保等部門支持,圍繞生態保護與修復,多渠道爭取項目,共爭取中央項目投資2.66億元。其中,中央林業財政改革發展資金1.42億元;國家發改委“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項目1500萬元,洪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6855萬元;國家水污染防治專項2000萬元;長江荊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2000萬元。通過謀劃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大力實施洪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謝謝大家。

主持人:

感謝何海硯副局長的介紹。現在進入問答環節,請媒體朋友們舉手示意。

荊州廣播電視臺記者:

我是荊州廣播電視臺的記者。請問何局長,洪湖全面禁捕具體采取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何海硯: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我們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禁捕工作氛圍。在保護區沿湖岸線豎立永久戶外宣傳牌87塊,在沿湖鄉鎮村場張貼《全面禁捕通告》5000余份,巡回播放禁漁宣傳音頻3100多次,讓禁漁工作家喻戶曉。通過大力宣傳,提高法律意識,努力營造“不想捕”的工作氛圍。

二是加強巡護值守,壓縮違法行為時空。增設了26 個巡查站,安排95名專職協管員進行全天候岸線巡查;禁捕巡護值守責任,堅持岸線巡查與水上巡邏相結合,進行全天候全水域值守巡查。啟用總投資670萬元的信息化“天網”工程,24小時視頻監控,結合使用無人機開展湖區水面巡查,采取人防技防手段,了全天候、無死角覆蓋。形成“不能捕”工作局面。

三是加大打擊力度,形成強烈震懾效果。與洪湖市、監利市有關執法部門密切合作,開展聯合執法、行刑銜接、暢通舉報渠道、開展集中銷毀等行動。僅去年一年就查獲非法捕撈案37起,移送司法機關25起,涉案44人,逮捕3人,清理收繳“三無”船舶20艘,勸離垂釣人員2100人次,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目前,洪湖保護區全面禁捕禁釣工作已成為常態化,“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

謝謝大家。

主持人:

請記者朋友們繼續提問。

荊州日報記者:

我是荊州日報記者。近年來,洪湖保護區候鳥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多,成為了候鳥的天堂。請問何局長,針對候鳥保護,洪湖保護區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

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何海硯: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水鳥是濕地的重要指示物種,“濕地好不好,就看鳥多少”,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洪湖又再現了“鶴汀鳧渚,雁陣排空”的盛景。在今年1月份的全省水鳥同步調查中,在洪湖保護區共記錄到水鳥達53種,數量達4.8萬多只,不僅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鶴、東方白鸛、青頭潛鴨,還監測到大天鵝13只,大天鵝是近三十年來首次發現。標志著洪湖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日益顯現,洪湖的生態環境在逐步變好。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過拆圍和退垸還湖(還濕)等生態修復工程,擴展了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了人類活動對鳥類的干擾;二是通過植被恢復,棲息地營造等手段,為鳥類的生長繁衍構建了良好棲息環境;三是通過生態水位調控、微地形改造等措施構建了復合型濕地地貌,增強了洪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四是加大執法力度,通過禁漁禁捕禁獵等措施,為候鳥營造了安全的棲息環境;五是加強宣傳,提升了社區群眾愛鳥護鳥的意識。

謝謝大家。

主持人:

感謝3位發言人的介紹和解答,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答問環節就到這里。如果各位媒體朋友還有疑問,可以在新聞發布會結束后與各相關單位聯系進行采訪。

希望媒體朋友和社會各界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我市濕地保護與修復事業,充分發揮媒體監督和輿論引導作用,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先锋影音av资源|久久99国产曰韩精品久久99|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av|国产喷浆抽搐高潮视频